重庆市依法治校典型案例丨第三期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坚持在法治轨道上深化改革,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重庆市教委遴选了一批依法治校典型案例,供全市大中小学学习借鉴。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这些学校的先进经验做法!
构建“三位一体”法律援助体系
探索公益法律援助新模式
(重庆工商大学)
一、案例概述
重庆工商大学“翠湖法律诊所”(大学生法律援助中心)于2013年在香樟林大学生实践基地正式挂牌成立。法律诊所认真践行习近平法治思想,秉持“修德明法,学以致用,服务社会”的宗旨,构建普法宣传、校地合作、社会服务“三位一体”的法律援助体系,以法学实务为重点,以普法援助服务为主线,推动校园文化法治建设,传播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二、主要措施
作为公益性学生组织,翠湖法律诊所组织机构完善,下设办公室、两中心(法律服务中心、新媒体中心),分别负责志愿招募与培训、案件记录跟进、普法工作宣传报道,形成多部门协同、高效运作的机制。制定《翠湖法律诊所学生志愿者选拔培训方案》《翠湖法律诊所学生优秀志愿者评选标准》等制度。法律诊所主要由法学和知识产权领域的“双师型”党员教师与青年学生普法志愿者组成,现有指导教师16人,志愿者65人。
(一)专业团队支持,推进普法宣传常态化
诊所汇聚一批法学学者与青年志愿者,组成高层次、宽领域、专业化的法律服务团队。以“翠湖法律诊所”为平台,党员教师及青年普法志愿者每天轮值,为需要法律援助的师生提供无偿咨询服务,切实解决师生法律难题。通过线上线下联动“坐诊”无偿服务师生群众,设立线上接诊QQ号,接受当事人直接到访。广泛开展“3·15”“12·4”等普法活动,每年11月举办“法社杯”文化活动月,涵盖法律辩论赛、征文大赛、案例分析大赛、知识竞赛和演讲比赛等多种形式的活动,普及法律知识。
(二)加强多方合作,铸造法治实践品牌
公检法专家团队为诊所提供实践平台。诊所与重庆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重庆两江新区(自贸区)人民法院、綦江区人民检察院、南岸区人民法院等单位建立长期稳定合作关系,联合公检法系统实务专家走进校园为师生定期开展义务咨询及普法活动,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人大代表、重庆市政协委员等多次到场参加活动支持诊所工作,诊所特聘校友导师,组织师生走进法律实务的现场,与法院、检察院、律师事务所等深度互动。定期邀请来自重庆市高级人民法院、重庆市知识产权局、重庆市人民检察院、重庆市司法局、清华大学法学院及律师事务所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开展线上线下学术课堂,为师生带来系列普法学术讲座,开阔师生眼界,助力法治建设实践。
(三)致力学以致用,深度服务社会所需
诊所充分发挥党建带团建作用,通过教师带学生、研究生带本科生的方式,推动法律服务与普法活动精准服务师生、基层群众。组织党员教师及合作单位实务专家带领青年普法志愿者服务队,深入乡村(社区)、学校、企业等地开展“送法下乡”活动,如2022年7月在重庆市綦江区高新技术开发区建立活动阵地,为园区企业提供无偿法律援助,展现了其广泛的服务范围和实效性。通过法律知识宣讲、法律义务咨询、法治培训、法治调研等多种方式,针对乡村地区常见的矛盾纠纷提供法律志愿服务。师生团队采用“集中+分散”“线上+线下”的形式,结合歌曲、舞蹈、情景剧、模拟法庭等多元形式,扩大普法覆盖面,确保法律服务精准入户,有效打通基层群众法律咨询渠道。
三、工作成效
学校统筹党建双创经费、法学学科建设经费、学生活动经费、学科竞赛经费等对诊所普法运营予以经费支持,保障诊所的日常办公及各项活动顺利开展。将诊所服务质量作为学生评优评奖、入党推优的重要参考指标,作为教职工年终绩效分配、教职工评优的重要参考指标,有力推动诊所建设可持续发展。诊所自挂牌以来,已累计处理案件近1000件,惠及校园师生和群众超过10万人余次,受到社会各界和学校师生的一致好评。
一是提高了社会大众的法律素养。在校内外针对不同群体特点开展定制化普法服务;把群众关心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作为普法重点,在实时普法、公益普法、精准普法上下足功夫,把宣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落实到普法工作全过程,让法治信仰在师生、群众心中落地生根。
二是形成了立体化公益普法新模式。通过构建实施“三位一体”法律援助体系,真正形成了网上网下互动的立体化普法模式。特别是在整合校内外资源力量、学术支撑、平台建设、专业普法实践等方面,探索出了一条切实可行的实践新路子。
三是增强了法律诊所团队专业实力。近三年来,翠湖法律诊所获评全国“镜头中的三下乡”活动“优秀图片团队”“优秀报道团队”“优秀视频团队”,获“法治中国青春行”全国社会实践优秀团队称号,获重庆青年志愿者优秀集体等20余项省部级以上的团体荣誉,体现了法律诊所团队的专业实力。
筑牢“安全防线” 打造“无诈校园”
(重庆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一、案例概述
电信网络诈骗伴随互联网的发展层出不穷,具有发案率高、隐蔽性强、手段变化快等特点。高校大学生是受害群体之一,一旦防骗意识不强,就容易陷入圈套,不仅遭受钱财损失,还会影响生活、学习,甚至是身心健康,危害不容小觑。因此,必须着力做好校园反诈防骗工作,保护师生财产安全。重庆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多管齐下”创新实施反诈措施,积极打造“无诈校园”,有力维护全校师生生命财产安全。
二、主要措施
(一)勠力同心,形成反诈工作合力。防范电信网络诈骗是一项持续时间长、涉及范围广的工作,需要凝聚多方力量,形成反诈工作合力,确保精准发力、落实到位。
学校建立“学校—部门—学院—师生—属地公安机关”多级联动反诈工作体系,广泛凝聚力量,多方共同参与、共同反诈。学校层面,坚持党委统一领导,将反诈工作纳入“平安校园”建设考评,以评促管、以评促抓、以评促防;部门层面,由负责安全稳定的职能部门牵头主抓,每月召开分析研判会,研判反诈工作形势,通报相关情况;学院层面,由各学院承担反诈工作主体责任,定期开展反诈安全宣传教育,将反诈教育融入师生工作、学习、日常生活中;师生层面,及时参与反诈工作,积极主动传播反诈正能量,确保人人都有反诈知识,人人都有反诈意识,人人都有反诈能力,让反诈宣传在校园落地生根;属地公安机关层面,定期进行校警会商,通报研判相关情况,邀请公安机关专业人员深入校园,通过案例讲解、播放视频等方式,开展反诈知识专题讲座。
(二)力求创新,深化反诈宣传工作。反诈宣传开展得好,才能确保入脑入心,进而守护好师生的“钱袋子”。学校通过“线上线下”“有形无形”多种方式结合,不断深化反诈宣传,打造具有多样性、吸引性、创新性的宣传模式,让反诈宣传在校园内生根发芽、多点开花。
“ 线上”反诈工作重在做好“ 三件事”。一是开通反诈服务热线。党委保卫部值班人员每天24小时值守,接到警情,第一时间跟进,确保处理及时高效。二是开展反诈宣传工作。利用学生工作群、学校LED屏幕等新媒体平台,推送反诈宣传资料,播放反诈音视频等,确保反诈宣传覆盖全校师生。三是善用反诈科技手段。发布警情通报,定期收集、整理真实案例,利用数字平台向师生员工推送,不断提高师生反诈警惕性。引导师生下载、安装、注册“全民反诈”APP,不断降低发案率。
“ 线下”反诈宣传重在落实“ 三个一 ”。一是上好开学反诈第一课。每逢开学季,邀请公安机关反诈中心警官来校集体授课,帮助学生了解电信网络诈骗的套路,扣好新生入学反诈防骗的第一颗扣子。二是开好一次反诈主题班会。由安全管理处牵头,通过现场讲述真实案例开展警示教育,用身边发生的真人真事,提醒学生面对诈骗时保持警惕。三是办好一次反诈主题活动。学校以“创建无诈社区、营造和谐家园”为主题,依托“一站式”学生社区,开展反诈宣传活动,通过举办签名墙活动、设置宣传展板、悬挂横幅、张贴提示标语、发放反诈宣传资料等形式,向广大师生宣传反诈防骗知识,进一步增强师生辨别电信网络诈骗的能力。
(三)制度先行,强化反诈工作保障。一是建立回访制度。安全管理处联合属地派出所,每月对被骗的受害者进行回访,及时了解受害者心理状态,开展反诈后期跟进工作,防止发生次生危害。二是建立研判制度。安全管理处以每月安全形势分析会为契机,通报师生发案情况,分析当前形势,研究对策措施,将反诈工作纳入常态化管理。三是建立预警制度。与属地派出所定期会商,掌握反诈工作前沿动态,结合学校实际,及时进行预警提示,尽最大努力降低涉校诈骗发案率。
三、工作成效
学校通过齐抓共管、多措并举,师生反诈意识显著提升,平安校园建设推进有力。
师生反诈意识显著提升。我校学生封某玉,面对一起精心策划的网络诈骗,紧绷反诈意识之弦,成功识破以银行卡冻结为诱饵,索取钱财为目的打款解冻骗术,及时向属地派出所报案,校警联动,雷霆出击成功挽回被诈骗钱财3000余元。被诈学生深入学生中间现身说法,讲述诈骗人的诈骗伎俩,通过身边事教育身边人,有效提升师生的反诈意识。
平安校园建设推进有力。2023年4月学校被中共重庆市委国安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授予国家安全教育示范建设学校;2024年5月学校被重庆市教育委员会、重庆市公安局评为2023年度维护高校政治安全和校园稳定工作成绩突出集体;2024年6月学校被万州区公安局授予“反诈工作站”。
有效管住“小微权力”
推进现代学校治理
(重庆建筑工程职业学院)
一、案例概述
重庆建筑工程职业学院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视察重庆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切实履行办学治校主体责任,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不断增强依法治校、廉洁从教、诚实守信意识,紧盯内部治理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深入开展“小微权力”清单梳理工作,针对发现的问题提出整改措施,梳理风险清单,完善问题整改和监督问效机制,规范权力运行,防范廉洁风险。
二、主要措施
(一)列入清单中:开展“小微权力”专项清理
一是开展专项清理,梳理“小微权力”清单。学校根据各部门定编定岗和实际岗位设置情况,把“小微权力”清单梳理工作与党风廉政建设、“双高计划”建设、“八大重点”工程、巡视整改工作等有机结合起来,统筹安排,协调推进。聚焦招生、招聘、基建后勤、招投标、财务管理等重点领域、重要岗位、关键环节,对议事决策、权力运行、制度机制、工作流程、岗位履职、纪律作风等方面的权力进行梳理,共梳理“小微权力”清单38项。
二是制定防控措施,防范廉政风险。以规范权力运行为核心,以加强制度建设为重点,摸清权力运行底数,通过“党委提、部门摸、个人自查”三种形式,对“小微权力”清单进行再梳理,完善运行流程,形成“一部门一单”“一院一单”。各职能处室及二级学院共梳理“小微权力”清单173项,廉政风险清单281项。对照“小微权力”清单内容,制定廉政风险防控措施376条。
三是开展教育提醒,提升拒腐防变能力。学校紧密围绕中央关于学习贯彻《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的部署要求,把《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作为指导原则和行为规范,召开党纪学习教育读书班暨“以案四说”警示教育大会、党纪学习教育专题辅导报告会,将党纪学习、警示教育与“小微权力”防控工作紧密结合,深化“小微权力”防控新实践。
(二)关进“笼子”里:建立“小微权力”管理制度
一方面,编制手册,强化自我教育。学校编制印发“小微权力”手册,涵盖“小微权力”相关规范和运作方式、行使权力的注意事项等内容。手册为师生提供了全面且实用的学习资料,帮助师生清晰地了解“小微权力”的运作依据和方式,加强权力运作的透明度和公正性。
另一方面,制定流程图,规范工作流程。所有权力事项均按“一事一流程”的方式,配套绘制工作流程图118个。流程图简洁明了,通过图形、符号和线条清晰地展示“小微权力”的运行流程。突出“小微权力”的关键节点和步骤,便于师生快速了解和学习,确保师生能够灵活便捷运用,强化“小微权力”运行流程化和规范化。
(三)汇集平台上:数智赋能“小微权力”防腐败治理
一方面,权力实现线上运转。为进一步加快推进学校治理标准化、规范化、便捷化,学校规范优化公务车辆申请、档案查询申请等“小微权力”审批流程33个,目前已在微信智慧服务平台全部上线。
另一方面,制度注重数智化管理。进一步加强廉政风险防范的安排部署,以数智赋能防范风险为切入口研究制定风险防范措施,利用数智化方式进一步规范用权流程,共收集13个部门(二级学院)以数智化方式规范“小微权力”举措26项。升级2个已有小程序、增设1个办公系统模块、新建1个办公系统作为首批数智化措施,纳入数智赋能推动廉洁校园建设工作。
(四)置于监督下:推进“小微权力”规范运行
一是畅通信访渠道。建立健全信访举报受理机制,有效处理师生的信访举报,严肃查处违法违纪行为。设立校领导接待日,现场倾听师生意见建议,把解决问题从“会议室”搬到“教室里”。设置书记校长信箱,广泛收集师生的咨询、诉求。积极从事前防范、事中监督、事后化解等环节妥善处理信访问题,并按照各自承担的目标任务有效明确、落实主体责任。针对各类信访案件,做到件件有落实、事事有回音,回复率、办结率、满意率均达到100%。
二是强化重点监督。充分发挥政治巡察利剑作用,制定学校《巡察工作实施办法》,召开巡察工作推进会,一体谋划、一体部署、一体推进,推动巡察工作全面规范、系统提升。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小微权力清单”和“办学行为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强化对涉及师生切身利益的各种评优评先、学生资助、考试招生等基层的推荐权、考评权等规范管理,把监督延伸到末端。
三是提升服务质量。以“主动服务”的建设思路,建立学校“小筑即刻办”服务站,提供“7×24小时”全天候人工服务。对群众咨询类问题,由热线工作人员第一时间予以解答;对师生诉求类来电,第一时间交由相关部门处理,确保群众和师生的咨询、诉求得到及时回应和处理。
三、工作成效
学校开展“小微权力”清理以来,党员干部更加清晰“小微权力”运行控制的重要性,进一步明确了学校“小微权力”运行的边界和红线,确保“小微权力”运行的规范化、制度化和透明化,有效预防和减少廉政风险的发生。学校先后获评重庆市文明单位、重庆市教育信息化先进单位、重庆市教育系统先进集体、法治宣传教育工作先进集体、无诈校园示范校、平安校园等荣誉。
让知识产权保护的种子在校园生根发芽
(渝中区大坪小学校)
一、案例概述
在当前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产权的教育对于学校而言,既是教育创新的重要支撑,也是培养学生法治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大坪小学作为科技特色学校,高度重视知识产权普法工作,通过一系列特色亮点工作,有效提升了全校师生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和能力。大坪小学学生董某的科创发明作品《新能源汽车防自燃充电灭火装置》获得了重庆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奖项,一家互联网商家通过剽窃学校公众号上的图文信息,对该发明作品进行非法销售,严重侵害了学生的知识产权。在学校拿起法律的武器,依法为该同学进行科创小发明作品维权的过程中,全校师生重新审视并意识到,在当前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大背景下,增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既是教育创新的重要保障,也是培养法治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
二、主要措施
(一)建设尊重知识产权的校园文化。一是融入科创办学特色。学校以“科创”为办学特色,在大力建设科技创客中心、博物馆科普展区等特色校园文化的硬件基础上,营造知识产权教育的校园文化氛围,让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深入人心。二是融入学校德育品牌。学校以重庆市德育品牌“果娃,开讲啦”为活动载体,全面增强“知识产权教育”的动力与活力,让师生更加深入地了解知识产权的重要性和价值,鼓励学生参与知识产权保护和维权工作。三是开展系列特色活动。学校开展“科技创造和知识产权”为主题的系列特色活动:通过开展十二期的“院士专家科普校园行”活动,邀请科学家们到校开讲,从国家战略和科技未来层面让师生了解科技与知识产权的重要性;邀请重庆市知识产权局专家到校普及产权法在科创活动中的运用,用一件件生动典型的案例,让师生了解产权教育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利用集体朝会、主题班队会等开展科创普法教育,将师生们在学习生活中涉及科创和知识产权的案例,创编成一个个法治故事,通过“开讲”活动进行宣讲普及。
(二)建构知识产权教育的校本课程。一是构建课程体系。学校秉承“立志立新,笃行和乐”办学思想,将知识产权教育纳入学校“志新课程”体系,开设了知识产权教育的相关校本课程,通过案例分析、课堂讨论、模拟法庭等教学方式,师生深入了解知识产权法律知识和维权流程。二是融入学科教育。学校鼓励教师将知识产权教育融入学科教学,提高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的知识产权保护能力,各学科教师纷纷进行了学科教学的尝试,撰写案例、交流经验。三是加强理论研究。相关学科教师开展了知识产权相关教研和理论研究,撰写学术坛论文,如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撰写的《将知识产权教育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发布于教育刊物《启迪》杂志上,取得了初步成果。
(三)健全知识产权法律服务体系。一是整合专业力量。学校整合校家社资源,聘请专业法律顾问,邀请重庆市第五中级人民法院法官、渝中区公安分局大坪派出所民警到校作知识产权专题讲座。二是设立法律服务中心。学校联同司法专业机构和专业人士,设立了知识产权法律服务中心,为师生提供普法宣传、法律咨询、专利申请、维权支持等服务。三是开展维权服务。当师生遇到知识产权困扰和纠纷时,可以通过学校知识产权法律服务中心提出诉求,中心将及时提供法律援助,指导师生依法维权。案例中董某的发明产权侵权案,已在法律服务中心的指导和参与下成功完成维权。积极与法院、检察院、公安机关等建立联动机制,通过送法到校、送法到家、司法研学、法律讲堂等多种途径,形成知识产权教育的丰硕成果。
三、工作成效
通过文化熏陶、课程建构、援助服务,师生们真正提升了知识产权的普法意识,老师们在论文撰写、课件制作的过程中凡有图文素材的借鉴一律标注来源出处,自觉遵守保护知识产权的法律规定;学生们也在进行小发明创作之前,养成“查新检索”的好习惯,懂得了尊重别人的产权成果,培育了守法、诚信的法治素养。学校现已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颁发的实用新型发明专利证书228项,被评为“重庆市知识产权教育示范校”。学校启动了《“学生科技创新及综合实践”校本课程》研发工作,校本教材由教师团队共同研发,完成了《我爱小发明》《我的智能生活》等8门科技发明类校本课程,并编印了《学生小发明集》《学生科学小论文集》《学生发明创意群览》等科技类课程读本。
建立“三防”机制 探索“三育”模式
及时有效预防学生欺凌事件
(开州区歇马小学)
一、案例概述
近年来,全国各地校园欺凌事件频繁发生,家长揪心、社会关注、国家重视。2016年,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印发了《关于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的通知》。2017年,教育部等十一部门印发《加强中小学生欺凌治理方案的通知》。2021年,教育部办公厅印发《防范中小学生欺凌专项治理行动工作方案》。今年3月,第29个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印发专门通知,决定从3月25日起,组织开展“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周”主题活动,通知强调“要广泛开展校园暴力和学生欺凌防治”。开州区歇马小学建立学生欺凌防控工作机制,成立学生欺凌治理委员会,定期开展防欺凌教育、欺凌调查,及时有效预防学生欺凌事件,收效明显。
二、主要措施
一方面,建立健全“三防”机制。一是创建警示教育机制,防于未然。侧重案例警示,适时通报各地校园欺凌案例,及时反馈学校内部欺凌事例,开展专题教育。深入剖析原因、危害和后果,教育引导学生懂事理、晓情理、知德理、明法理。二是搭建专班排查机制,防在苗头。学校成立防控校园欺凌专班,专门负责情况收集反馈,压实校长、分管领导、班主任、学科教师等全校教职工各岗位责任,细化履职清单,排查矛盾,化解纠纷。校园设立“反欺凌校长信箱”,鼓励学生勇于对校园欺凌主动报告、敢于对欺凌现象说“不”、能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制止校园欺凌现象。各班级设“安全信息员”,根据学生居住小区情况,推选若干校外“路队长”“小院长”,构建家校路途、小区社区反欺凌信息网。三是构建应急处置机制,防微杜渐。建立“家校社警”四位一体的应急防控联动机制,制定校园欺凌事件处置流程,设置学生、家长、学校、社会举报信箱和举报电话,对学生欺凌事件,设置应急启动机制,确保第一时间介入调查、客观准确认定、及时有效处置。
另一方面,践行“三育”模式。一是立足育“德”,立德树人。欺凌问题的根源在“失德”。坚持以《中小学生守则》为抓手,研发校本德育课程。紧扣学校文化理念,将《守则》的九条内容梳理整合,通过九个主题教育月落细、落小、落实。每个“主题教育月”分四个学周,循序渐进开展“我知道——我践行——我分享——我评选”系列教育养正活动,夯实学生德行根基。二是深耕育“法”,法润童心。学校开辟“法治宣传栏”,组织全校师生学习《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义务教育法》等法律法规;校园电视台在午间播报中增设“今日说法”专题,常态化向全校师生普及防欺凌相关法律知识;拓展法治教育场域,定期组织家长、学生携手开展法治手抄报、宪法和法律知识竞赛、法治主题辩论赛等法治宣传教育活动,教育引导学生学法、守法、用法、护法。三是重视育“心”,智慧心育。联动职能部门、专业机构、心理专家,聚焦学生“霸凌心态”和“怯懦心理”,专题开展学生欺凌心理问题研究。通过心理筛查、追踪观察、化解障碍、积极重塑等多重措施,为学生提供科学规范的心理咨询和应对策略。学校编制的《我对欺凌说不》校本课程,纳入学校心理健康课时,开展智慧心育,健全学生心智,强大学生心理。
三、工作成效
歇马小学将防范校园欺凌纳入依法治校重要范畴,通过“育德”“育法”“育心”,养正学生习惯,健全学生心性,提升法治素养。校园欺凌防于未然、防在苗头、防微杜渐的“三防”机制,收到良好治理效果:一是畅通了“知”的渠道,专班网络机制有效破解了校园欺凌“发现难”的顽疾。二是培养了“法”的素养,法治教育厘清了校园欺凌“辨识难”的问题。三是探索了“治”的路径,联动惩戒机制解决了校园欺凌“处理难”的困境。
来源|市教委政策法规处
通讯员|夏凡婷
编辑|李艾妮
初审|张功
复审|文像阳 尤春艳
往期精彩回顾